听诊是查体的方式之一,特别是在健康体检工作中尤为重要,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完所有检查项目,总有听诊的用武之地。听诊主要用于心肺的检查,心脏听诊多与心律失常、瓣膜疾病、心肌病、间隔缺损、动脉硬化等有关,肺部听诊多与感染、哮喘等疾病有关,但甲状腺、颈动脉、髂动脉、肝、肾等部位的血管杂音也可用到听诊技术。虽然先进诊疗仪器越来越多,很多医生觉得临床诊治工作似乎比过去容易了,运用检验及影像学检查,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然而,在肯定先进设备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认真体格检查,收集阳性体征,进行深入的临床思维分析,仍旧是医生弄清病情的主要依据之一。下面结合曾教授的两个临床病例及我们在体检中的案例来说明听诊的重要意义。
病例1:心房颤动与甲状腺杂音
某女性患者,42岁,阵发性心房颤动10年,曾在某专科医院住院并接受过详细的心内科检查,未找出病因,故出院诊断为特发性房颤。患者找曾教授就医,查体:未发现房颤,心律齐,未闻及杂音,心率110 次/分;无心慌、突眼,无甲状腺肿大,手无震颤,屏气时听诊甲状腺,发现左侧叶有轻微杂音,初诊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结合血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检查结果,诊断得到证实。
有人会问:“为什么一开始就怀疑甲亢?”。首先,心房颤动最常见的病因是甲亢、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或心肌退行性变;其次,患者年轻,初发房颤时才32岁,应可除外老年性病变;心脏无杂音,可除外风湿性心脏病,因此应考虑甲亢,再次,虽初步查体未见甲亢体征,但她心率110 次/分而无心悸感,提示平日心率就快,已经习惯了,这一点也“强力”提示甲亢。
病例2:先天性心脏病与心脏杂音
某女性患者,69岁,因憋气、咳嗽、少痰半月在某基层医院就诊。胸部X线胸片报告称:肺门阴影扩大。医生给予抗生素及化痰药,嘱两周后复查。两周后症状未减轻,胸部X片所见相同。医生怀疑肿瘤,嘱行胸部CT增强扫描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患者很紧张,看曾教授门诊。查体:表浅淋巴结不大,胸骨两侧第3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左侧较强,近Ⅳ级。
该病很可能是由于房间隔缺损引起的分流导致肺门血管的异常搏动,影像学上称之为“肺门舞蹈”,这种动态性改变,在胸片上表现为肺门阴影扩大。心脏彩超即证实诊断。
从这个病例看,首先,医生思路局限,只想到肺炎和肿瘤;其次,没有听诊,或听诊水平不高;再或者,未考虑老年人也可能存在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以活到老年,病轻者可一直无明显不适。该病的一般规律是,间隔缺损的缺孔越小,杂音越响,但血液分流量少,对血液循环影响不大,故症状可能很轻,患者可长期生存。2012年上半年楚天都市报曾报道一位60多岁老奶奶在体检听诊时怀疑先心病,后通过彩超证实为室间隔缺损,她平时就无明显的症状,所以没有引起重视。我们在门诊检查时经常通过听诊就初步诊断了不少先心病病人,比如给一位20岁身高185cm的小伙做入职体检时听诊闻及心脏多瓣膜区Ⅲ级吹风样杂音,提示存在先心病,小伙坚决否认有病,说平时从事体育活动多,并无不适,在我们建议做彩超后证实为先心病(室间隔缺损)。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各种先进检查手段固然重要,但医生仍然应该首先施展视、触、叩、听、动、量的基本功,将体格检查与特殊检查相结合,特别是在没有先进设备的基层,医生更应很好地发挥听诊器和各种简单诊病工具的作用。上述病例表明,听诊器不但仍旧有用,而且是否进行听诊,医生听诊水平高低,对患者的诊断和预后起决定性作用。提高听诊本领的唯一途径就是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应用,不断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敏锐地识别异常的病理性情况,进行深入的临床思维分析,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